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观察 > 行业两级分化明显,行业“马太效应”逐步强化

行业两级分化明显,行业“马太效应”逐步强化

编辑:张欢      来源:金融市场网     2024-05-23 下午 6:50:18 分享到:

行业两级分化明显,行业“马太效应”逐步强化具体情况如何,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港交所最新披露,截至2023年3月31日,联交所参与者数量为669家,其中,开业的参与者数量为587家,这一数据相比于上月的593家减少6家,非……

行业两级分化明显,行业“马太效应”逐步强化具体情况如何,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港交所最新披露,截至2023年3月31日,联交所参与者数量为669家,其中,开业的参与者数量为587家,这一数据相比于上月的593家减少6家,非开业的参与者数量为82家,相较于上个月份减少了2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近几年香港券业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局?

行业两级分化明显,行业“马太效应”逐步强化

多重原因导致香港券商“关门潮”

去年3月,主打“绝对零佣”的香港本土老牌券商一通投资突然结束营业,拉开此轮结业潮的序幕。接着,中汇资本投资、和升证券、中安证券、天元金融、东储证券以及在香港营运近26年的包大卫证券投资也出现停业。

红蚁资本投资总监李泽铭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最近十几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券商,或者是一些大型券商把佣金降下去,佣金收入已经低到没有办法覆盖成本,它们的目的主要是抢占市场份额、抢占客户,所以导致一些中小型券商在成本或者价格方面没有办法跟这些大型的券商竞争。

“另一方面,新一代股民更多的是在网上买卖证券,而老一辈的投资者更多地会通过经纪人来做一些交易,这些倒闭的券商,可能本身更多的是做经纪人业务的,随着市场交易形式更新、换代,老一辈的股民越来越少,现在以经纪人为业务主导的券商就已经没有办法获取新的客户,所以这也是它们结束业务的原因。”李泽铭说道。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市场竞争激烈、盈利压力、监管趋严、经济不景气等因素。未来香港券业可能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等方向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将会改变券商的业务模式,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国际化则意味着更多的跨境业务和国际合作。此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香港券商也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

百惠证券策略分析师岑智勇表示,这个数字可以反映出香港证券生意不大好做,所以有些老牌的券商很难再坚持下去,尤其是纯交易的。佣金越来越低,一些老牌的证券难以短时间内进行转变。

行业两级分化明显,行业“马太效应”逐步强化

IPO市场尚未迎来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去年港股市场低迷导致成交价量齐跌,2022年港股市场日均成交额为1249亿港元,同比下降 25.1%。全年港股IPO达90宗,同比下降8宗;首发融资总额约为1045.7亿港元,同比下降约 68.4%。

今年以来,香港IPO市场似乎并没有明显起色,根据港交所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首三个月有18家公司新上市,去年同期为17家。IPO市场与券业发展息息相关,直接关联到打新市场,尤其是孖展业务。

IPO市场火热时,一家热门公司IPO,可能获得超额上千倍的认购,孖展起到了很强的杠杆作用。“比如说认购1亿股票,需要把1亿放到托管行,但很多人其实手头上根本没有一个亿,如果手上有五百万的话,另外95%,券商是可以借给你的。所以,IPO火热的时候,券商主要收入来自利率收入。”

李泽铭指出,现在来看,IPO的情况比较低迷,有些股票根本不足认购,有些就算超额也就几倍而已,而且很多IPO的集资金额并不高,所以这部分的孖展收入,就基本上很少了。

据了解,除了市场情绪之外,近两年来,佳源国际、领地控股、大发地产等的民营地产债券违约潮导致板块股价清盘式暴跌,均给券商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严峻挑战,投资者融资需求更趋冷却。各家券商已加强风控,普遍缩降孖展贷款余额,收入亦有所下降。

“香港IPO市场与券商停业潮有一定的关联。IPO市场的活跃程度直接影响到券商的盈利能力。如果IPO市场不景气,券商的业务量和盈利都会受到影响。此外,IPO市场的监管趋严也会导致一些券商退出市场。” 付学军坦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

相关热点